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1

我已经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一个人去看电影了,每次在一天忙碌的工作后,我总想找个没人的角落读一本书或者看一部电影。

这次看的是爆米花电影《X战警:黑凤凰》——一部特别适合一群人一起看的电影。

这些年,我已经喜欢上一个人去电影院的感觉。在家买张靠走廊的票,到了时间就走到楼下,买瓶水坐进电影院度过两个小时属于自己的时间。

我不觉得这是孤独,反而觉得这是享受。

至少,在这两个小时里,没有工作的打扰,没有人说话,不需要跟人沟通——这段时间是属于我自己的。

如果恰好赶上这是部好电影,那这两个小时可算是赚了。

这一次,我依旧是一个人插着口袋等电影快开始时溜进电影院,刚进门,一个声音打破了只属于我自己的时光:“尚龙老师?”

我回过头,两个小姑娘笑嘻嘻地看着我。

然后她们尖叫了起来:“天啊,你真的是尚龙老师!是活的。我们是你的读者。”

一向善于言谈的我,忽然莫名其妙地紧张了起来,说了句很尴尬的话:“你们也来看电影啊。”

废话啊,她们来电影院不看电影干吗,打扫卫生吗?

她们的回答更尴尬:“是啊是啊,您一个人来看电影啊。”

我看了看身边,说:“是啊,我一个人。”

她们的眼睛里露出了一丝同情的目光,仿佛在说:“没想到你浓眉大眼的李尚龙,也有今天啊。”

其中一位姑娘说:“您要不要跟我们一起看啊,我们旁边的位置是空的。”

我想了想,说:“没关系,我一个人挺好。”

姑娘说:“那好吧。我们能跟您拍个照吗?”

我说:“好。”那一刻,我真的特别痛恨自己当天没洗头。

这俩姑娘,拍完照也不忘数落我一句:“没想到您这么大的腕儿也没人陪啊,我们就住在附近,下次可以叫我们一起看。”

我点点头,微笑地说:“好的。”

2

电影结束,我几乎是落荒而逃。

但我走错了方向,又折返了回来,无奈,再次看到了这两位女生。

又是一丝尴尬涌上心头,我和她们一起坐电梯往下走。到了楼下,姑娘问我:“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您不愿意跟我们聊天?”

我说:“别傻了,不是的。”

她们问:“那您为什么不愿意多跟我们聊聊天呢?哪怕聊聊这电影为什么这么差也好啊。”

我想了想,说:“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喜欢一个人待着,喜欢那种不被打扰的感觉。”

她们觉得特别奇怪,说:“怎么会有人喜欢这种感觉?就算有人喜欢,那个人也不应该是您啊。”

我耸了耸肩。

她们说:“那好吧,不打扰您了老师,再见。”说完,她们蹦蹦跳跳地走了。

看着她们的背影,忽然有一句话到了我的嘴边:“珍惜只属于自己的孤独时光吧。”

我还是没说出来,回到家,我打开了日记本,翻到了我十年前写给自己的话:“耐住寂寞,守住繁华。”

人越长大,越难拥有孤独和只属于自己的时光。随着你的社会网络越来越发达,人际关系越来越密切,认识的人越来越多,要做的事情越来越杂,属于自己的时间必然越来越少。

尤其是成家后,一个女孩子当了妈妈,属于自己的时间,所剩无几。白天有工作,晚上有家人,只有等孩子睡着,才能感觉到这世界上有一点属于自己的安静而孤独的时光。

一个男人,在外是员工、老板,在家是丈夫、父亲,只有在车里的几分钟,才是自己。

我曾写过“孤独是最好的升值期”,直到今天,我快三十岁了,孤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但我依旧十分感谢那个时候的自己,感谢自己没有浪费孤独的时间,而是在孤独中修炼,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我曾在最孤独的时候告诉自己:“在没人看得见我时,我也要默默发光。”

于是我闭关学英语,课后写作读书,久而久之,我明白了,孤独并不会让人变得更好,孤独会让人得病,孤独中的修炼才会让人变得更好。

泰戈尔曾经写过:“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

阿信也在歌词里写过:“每个孤单天亮,我都一个人唱,默默地让这旋律,和我心交响。就算会有一天,没人与我合唱,至少在我的心中,还有个尚未崩坏的地方。”

这样的时光虽然听起来很难,却饱含着青春里最美的感觉。

当你老了,这些平静努力的时光,依旧能让你热泪盈眶。

3

我经常会在梦里穿越到自己二十岁出头的日子。

在图书馆里,我看着那个苦哈哈的自己,在一旁给他打气加油,告诉他:“李尚龙,你并不孤单。你的努力,在时间的温暖下,都会生根发芽,使你变成更好的你。但现在,请一定要坚持,请一定要用寂寞的时光,打磨一技之长。”

我依稀记得那些一无所有的日子,哪怕是考了个第一名,都会让我笑三天。

年轻时,人特别喜欢犒劳自己,没干出什么成就,先犒劳一顿大餐、一个包、几瓶酒,但人的阈值一旦被提高,就很难再次被满足了。

人总被犒劳,却没有苦劳,这样是很难理解努力的价值的。

那时,我身边的朋友都在一天的操课后,在晚上打开电脑打起了游戏,而我一直到从军校退学时,都没有给自己买一台笔记本电脑。

我一直觉得在二十多岁时定期保持和人群的距离,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做到独立思考,不去合无聊的群,不被别人打扰。我不是说不去社交,不去合群,而是要去合更好的群。

有时候,并不是优秀的人不合群,而是他们的群里没有你。

二十多岁时,如果寻求不到高质量的社交,只剩下酒肉朋友,那么孤独反而是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方式。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相聚是一群人的孤单。

我记得叔本华写过一个故事,活到了七十二岁的他,在人生最后的二十多年里,一直居住在法兰克福。他经常会去一家名为“英国饭店”的餐馆和当地的绅士们聚餐。有那么一段时间,每次吃饭前叔本华总会把一枚金币放在桌子上,离开餐馆时,再把金币揣进上衣口袋。有服务员就问他:“您总是把金币放下,又揣起来,这是为什么?”叔本华说:“如果我哪天听到这些英国人,讨论了除了女人、马和狗之外的更严肃的话题,我就把这个金币送给门外的穷人。当然,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给过他们。”

这样的社交,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它们重复着、无聊着。

每年回家,我都特别害怕跟一些亲戚交流,他们每年的今天都在讲一模一样的话,只是更换了一些数字。比如,今年赚了几万块,去年是十几万块。

我曾经写过:“只有等价的交换,才能换来等价的友情。”这句话,在成人世界里,是一张通行证。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还没有办法更好、更自信地和人交流时,记得,默默地成长、平静地努力,比跟谁社交都重要。无论与谁社交,到头来都是与内心深处的自己交流。

村上春树写过:“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罢了。”

但其实,所有的失望,都源于对自己的不满。

我可不可以去更远的地方,可不可以去更高的地方,可不可以去更大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有更好的朋友,和更好的自己。

叔本华还写过:“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庸俗地合群,孤独地绽放。

二十岁的你,会怎样选择?

4

为什么很多人不敢独立?

因为二十多岁时,做一个独立的人,是需要勇气的。

其实有了勇气,还远远不够,你还需要独处的能力。

叔本华写过一本书,叫《人生的智慧》,书里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不热爱独处的人,也就是不热爱自由的人。”

我或许没有“热爱独处”这么高的境界,但我相信,只有学会独处,才能在这个世界里更好地成长和生活。

因为无论你学不学会独处,孤独都是伴随我们一生的。

我们带着哭声,一个人来到世界;我们带着别人的哭声,一个人离开世界。

曾经我以为,越长大,越孤单,后来我慢慢发现,长大后,这个星球只有我一个人。

所以,在这个只有一个人的世界里,请一定要坚强,学会独处,学会一个人也能活得很好的能力。

三毛写过:“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但我认为,三毛极端了。我并不是想告诉你,社交没有必要。

相反,社交很关键,我们是群居生物,需要彼此的合作才能走得更远。

不过,我们终将会回到孤独的本体,终究会和内心深处的自己对话。

那一刻,希望你也可以这样,从容、安静、没有恐惧。

当有一天,你长大了,不再孤独,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团队时,希望你也可以自豪地告诉自己:“我没有浪费曾经的孤独,我变成了更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