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中年危机前

写在中年危机前

1

深夜,朋友小西找我到楼下喝酒。

我一看表,已经一点多了。我刚做完当天的课件,于是穿上衣服下了楼。

他知道我没睡,因为每到这个时候,他身边的朋友里,就只有我还在家里写作。

我们点了两杯“单一麦芽”——度数最高、口感最柔的酒,喝了一口,又喝了一杯,一杯下去,又喝了一瓶。

喝着喝着,他哭了起来。

他今年刚三十岁,年初把父母接到了北京。妻子没有工作,全家的经济压力都靠自己来扛。前些日子,他刚刚喜得千金。

别人眼中的喜,是他心里的难。

他说,白天在公司里当孙子,晚上在家里当孙子。

他说,生活不易,工作艰难。

他说,前方的路难走,背后的家难扛。

他说,忽然有一个小生命来到人世间,每天哭闹;忽然母亲病了;忽然和媳妇吵架了。上午母亲看病,自己请假带她去医院,领导把今天欠的工作发到他的邮箱里,他回到房间,戴上耳机,刚刚做完工作,就已经十二点了。

他说,每天,只有等妻子、孩子睡了,父母关灯了,自己才能走到书桌旁,拿起一本书,简单地翻上两页,但很快困意袭来,他强忍着不入睡,因为只有这个时候,才是一天中唯一属于自己的时刻。

他说了一大堆,之后看了看表,起身要走。

他说,明天还要赶早高峰。

我说,好吧,我一个人再喝一会儿。

说完,他起身离开了,留我在暗黄的灯光下继续喝着剩下的酒。

我转过头,看着邻座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对着灯,品着杯中的烈酒。他一边喝,一边在一旁的笔记本电脑上打着什么,仔细一看,一张未完成的幻灯片。

好一段中年人生。

我看了看表,已经三点了。

其实,小西不是第一个在我面前痛哭的男人。

准确地来说,已经有太多人,喝着喝着,忽然泪流满面。

这些年我很害怕别人哭,因为哭不过是表现形式,这背后的痛苦必然是长期积累,才会被突然地表达出来。可是,我精力有限,又怎么来得及了解每个人背后的苦衷呢?

随着年纪的增大,人们越来越容易怀念二十多岁的自己,虽然二十多岁时,我们都希望快点长大。

三十岁,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起点,也是一个容易在工作上遇到瓶颈的时期。很多人都知道,如果不用尽全力飞翔,必然就会被卡在瓶口,出不来了。但事实上,还是有许多人就被卡到了瓶口,动弹不得。

所以小西,中年容易焦虑,这是很正常的,看看身边的人:要么热衷投资,要么着急减肥,要么知识付费,还有外遇出轨。其本质的原因,都是焦虑:害怕钱不够,害怕形象差,害怕能力不行,害怕感情变淡。

但小西,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写过:“打败焦虑最好的方式,就是赶紧去做那些让你觉得焦虑的事情。”我总想对你们说:“去做,去干,总比等待要好。”

可大多数在我面前哭过的人,并没有调整,就焦急地开始了第二天的生活。接着,他们循规蹈矩、一模一样地过了二十四个小时,四十八个小时,九十六个小时……

最后他们在生活的挤压下,再一次流泪。抬起头,又是一个一模一样的明天。

小西,这是你要的中年生活吗?

2

在美国,有这样一种类型的电影,叫“中年危机电影”。

美国的电影审查部门分析过,打败中年危机有两种方式:第一,外遇;第二,工作或生活上有突破。第一类,不准拍。

其实,我们可以理解,外遇并不能解决中年危机的问题,有了小三,就只能通过“小四”来持续突破,这样必然是恶性循环。

那么小西,让我来告诉你,打破中年危机的最好的方式只有一个:持续不断地突破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很难。

因为,三十岁刚好是一个工作上不去、下不来的状态,一个人往往在一个行业里待了八年,有了一定的经济资本和财富资本,虽然不多,下不去,可是,上去也难。

应该怎么办呢?

你看,许多人就是这样,在中间,卡着卡着,就卡住了。或者说,卡着卡着,就习惯性地上不去了。

一个人一旦习惯性地在一个地方不上不下许多年,再让他突破自己,就难上加难了。

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

我跟你分享一位朋友的故事吧,这个朋友你也认识,就是我们的兄长兆民。

我在二十八岁的时候,认识了三十六岁的兆民,兆民老师的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二十二岁,他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在体制内当记者和主持人,一当就是十多年。他觉得生活稳定、衣食无忧,但谁也想不到,一次意外事故让他在直播时发不出声音,从此他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他曾经告诉我,连在食堂吃饭,都有人议论:“就是那个人,直播时说不出话。”而那时,他刚刚三十岁出头。

但生活没有打垮他,他一不做,二不休,递交了辞职报告。回到家,他开始闷头写书,想把这些年自己在职场上的一些说话心得写下来——既然说不出来,那就写下来吧。

为了不给自己留后路,他卖掉了北京的车和房。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想给自己留下那种中产阶级的优越感,我想要更多,所以,我要打破我拥有的全部。”

我不知道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但两年后,他写出了两本畅销书《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日常生活版》和《内向者的沟通课》。他也终于不负己望,成功地跨越到了另一个领域。就是因为这样,我们相识了。

小西,你还记得吗?我们还认识很多在三十岁时忽然跨越到另一个领域的人,看似是奇迹,但仔细看来,他们无非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不满现状、持续努力、持续行动、一直在路上。

而一个一直在路上的人,是不会有中年危机的。

我从2015年开始写作,你们都说我笔耕不辍,其实这无非是一个坚持的问题,在别人都在接广告赚钱、写网文、拉流量的时候,我在埋头写书。每次跟朋友喝完酒回到家,如果还没喝大,我都会打开电脑,写下那时的感觉。

我记得刘媛媛调侃我说:“你是一起玩耍,独自努力。”

我说:“我才不是,我只是害怕一个人的孤独,所以每到深夜,总希望让文字陪我走得更远。”

很多作家朋友说我高产,特别能写,必有天赋,但他们不知道,如果一个作者的每本书都能成为百万级别的畅销书,每本书都能有比较高的质量,那么我想原因更多不在于天赋,而是他一直在路上。

直到今天,我依旧还在创造,没有躺在成绩上睡觉。

小西,你可能不知道,我时常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坐在电脑旁,写了两个小时,只有一行字,之后还被删掉了。

但至少,我还在路上,并且从未停歇。

说这些是因为,小西,我只想告诉你:“三十岁不是终点,而是一个人刚刚开始奋斗的年纪。”

3

小西,这些年,我其实走得很慢。但你看看那些我们曾经羡慕的人,有多少还活跃在我们的眼前?没有了吧。

该你赚的钱,站着赚;不该你赚的钱,别贪。不是你的,你越追求,诅咒越会大于保佑;而是你的,坦然接受就好。

你还记得吗?有一次,我在车里接到了一个电话,那边一个陌生的声音高声喊道:“是尚龙老师吗?我想跟您谈一个合作,我想给您的戏投资一个亿……”

他还没说完,我就挂掉了电话。

你很好奇,问:“尚龙,你干吗不听听?万一是机会呢?万一真的给一个亿呢?你不喜欢钱啊?”

我说:“我是不喜欢钱,我爱钱,但我知道,我这一生跟一个亿无关。我越追求不属于我的东西,到头来,必然是‘剑走偏锋’,刺伤自己。不属于我的,越追求,越容易被诅咒。”

你当时还不信,可是现在你看看,我的哪件事跟一个亿有关呢?

这是我这些年一直遵循的准则:走慢点,但不要走错。

这个世界的试错成本正在越来越高,一旦错了,就容易被牢牢地钉在耻辱柱上。所以,想明白再做,很重要。

你看,知识付费最火的时候,有人拿着现金来公司找我,希望我开一门课。我说:“我什么也不懂,不能害这些孩子啊。”于是,我拒绝了。

比特币最火的时候,天天有人找我吃饭,让我背书乱七八糟的币。我说:“我根本不懂,让我背书什么?”于是,我也拒绝了。

电影和网剧最红的时候,我把《刺》的版权卖了一块钱。我说:“因为这个故事能改变人,虽然在经济上有损失,但它能让我过得了心里的那一关。”

在我的微信公众号里,每天都有人让我做广告,给出的价格非常高,连我的编辑,都拼命让我接。你还记得他们在背着我偷偷接了几个后,我发飙的模样吗?我开除了好几个编辑,现在无数人说我的排版难看……因为我都在自己排。

我清楚地知道,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明白这个东西,那怎么能让相信你的人去买呢?

直到今天,我都不后悔,我感谢那个时候的自己,选择应该选的,抛弃不应得的。

我虽然走得很慢,但我没有走错。

你看,不着急,反而获得的更多。

4

这些年,那些赚快钱的人,都远离了我。

我曾经在演讲中批评过那些“唯流量论”的朋友,他们动不动就说自己的一门课价值几千万,说如何让人月薪五万,文章里动不动就充满着污言秽语,标题里随意表达着对性生活的随便。

我说:“这些钱赚得不体面,这些课开得无耻,这些文章写得不要脸。”

因此,许多人都把我拉黑了,还留下一句:“写作不就是为了赚钱吗?”

写作仅仅是为了赚钱吗?

小西,写作从来就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而是为了安顿无处安放的自己。

小西,工作也从来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和苟且,还有远方和热血。

只要你盯着事情做,把事情做好,钱不过是额外品。你只盯着钱,坏了的,是良心。

后来,我发现,惩罚他们的人从来轮不到我,时代会惩罚他们的。

一些人被封号,一些人被罚款,还有一些人虽然还活着,但他们再也赚不到钱了。

因为,既然你选择了挣快钱,还那么努力,所以时代也一定会让你挣一笔钱,但是,只有这一笔,挣完,你刚好人到中年,焦虑就来了。

我一直觉得,人要有远见,你要问问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一碗只能吃几年的青春饭,是不是到了三十岁后就不再有竞争力,是不是到了三十岁就干不动了。如果是,你就应该提前做准备改变,否则,中年危机必然会提前到来,生活的板子,定会打得你束手无策。

青春饭可以吃,但当你有了一些资本时,一定要抽空想想,今后的日子要怎么过,人到中年时,还有没有更好的突破自己的路,还有没有更多的可能。

这些路,越早准备,越不会那么被动。

5

还记得吗?二十多岁时,我当了英语老师,每天上十个小时的课,有时候寒暑假,一连就上两个多月。

但在一个夜里,我忽然意识到:一定会有那么一天,我讲不动课了;一定会有那么一天,我的身体出现了问题。

那,我应该做点什么?

于是,我开始调整,开始做更艰难的选择。

随着我们的努力,我们有了自己的公司,我也从一个老师,逐渐转型,一边写作,一边讲课。

我今年跟你一样,也三十岁了,但我从来没有焦虑过。

不是因为我有多么厉害,而是因为在路上奔跑的人,往往不会焦虑,因为他们专注于未来,来不及让自己焦虑。

我知道,有一天,我的中年危机也会来临。

但,一定不是在我三十多岁的时候。

因为对我来说,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小西,我不知道这段话对你有没有用,希望你永远都在路上,走慢些,走远点。打破这该死的循环,走到内心深处,走到天地的边缘,在那里,会有一个更自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