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当代诗

当代诗

对一个诗人而言——对作家也同样如此——措辞包含了几种成分,包括词语的发音、准确性,及其内涵——可以说,通过词语的选择我们才创造了风格。

声音问题在前面的章节中讨论过。我想我们也不需要详述诗歌用词准确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可以直接讨论措辞的第三种成分:词语的内涵。

如我已指出的,美国诗歌所赖以发展的诗歌实体携带着一种形式感,一种与日常世界的差异。格律结构是其组成部分之一,刻意为之的形式则是其组成部分之二。

有些当代诗歌——虽然不是所有的当代诗歌——其使用的措辞貌似讲究:它总体的语调是自然而然的,带着友善的亲密感;语言与日常语言并无明显区别。你会发现它的词语既不做作,也不特别正式。他们努力让这首诗清晰、可理解。

你会发现这些诗歌的词语以一种非常简单的秩序排列——完全不同于你自己使用词语的排列方式。你会发现一种不繁琐、不带偏见、不扭捏、不夸张的风格。你会发现其中绝大部分诗歌是词语的集合,朴素、动人,以简单、合宜的秩序排列。

你和这样的诗歌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可能是信任,乃至亲密。你感到这些诗歌也许就是为你而创作的。它们就像你从一个好朋友那里收到的信。

当然,这种亲密的语调并非偶然。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作者希望它出现。虽然这类诗歌绝不是当代诗人所创作的唯一一类诗歌,但它肯定是主要风格之一,是有争议的主要风格之一。在这类语言朴素的诗歌中,诗人用高超的技巧和深思熟虑的语速,从“教授”角色变成了我们的同胞、邻人和朋友。

在这样的诗歌后存在一个确定的人,一个完全可被了解的人。事实上,诗歌的部分价值理性仿佛精确地向我们传递了作者的信息——无论这些事实是否真实——有时甚至向读者传递了作者最私密的生活细节。

“i am accused of tending to the past…”

i am accused of tending to the past

as if I made it,

as if I sculpted it

with my own hands. i did not.

this past was waiting for me

when I came,

a monstrous unnamed baby,

and i with my mother’s itch

took it to breast

and named it

History.

she is more human now,

learning language every day,

remembering faces, names and dates.

when she is strong enough to travel

on her own, beware, she will.

— Lucille Clifton

“‘我’[1]被指责偏爱过去……”

‘我’被指责偏爱过去,

仿佛是‘我’创造了它,

仿佛是‘我’用自己的手

雕刻了它。‘我’没有。

过去正等着‘我’,

当‘我’到来,

一个怪物似的无名婴儿,

‘我’连同我母亲的渴望

将它抱到胸前,

将它命名为

历史。

此刻她更像人类,

每天学习语言,

记住脸,名字和日期。

当她长大,能出门

独自旅行时,请当心,她一定会。

我在此并不评判这样一种写作风格到底好或者不好,我只想说,这种风格存在着——它是我们时代存在的普遍风格之一。它是这样一类诗歌:初学写作者非常喜欢读,然后喜欢模仿它。

我认为,诗歌后面这个“可被了解的”人可能有两种结论。这也许正是诗人存在的意义:以前是一个相当神秘的、遥远的人物,现在作为一个普通的、“可被了解的”人,鼓励许多读者期待着有朝一日他们自己也能创作诗歌。这个新的诗人概念是有吸引力的,我们的时代精神归根到底是参与式的。

我也怀疑这一诗人“版本”的适用性——诗歌作为一种坦率的、具有启示性的文字记录,并非一种时尚的激励,不是要鼓动人们大声说出他们的私生活和社会生活,去进行自我坦白。我这里要提到的例子包括女作家、非裔美国作家以及美国本土作家,他们的作品经常激昂地、强有力地展示性别或伦理观念。我并不认为这就是这类作品的全部意义;文学领域里的任何创新本来就必须从社会领域的星星之火中取得火源。但这是一个有趣的、甚至惊人的事实:当这些观点强烈地渴望发声时,正好有一种诗歌风格——就其技巧和语气而言——适合这一目的,它如此朴素,简洁,我相信它能激励一些从未尝试过创作更正式的诗歌的人们。

这类当代诗歌已然成型,有些诗人又用特别的方式在重新塑造它。这类诗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从特定的、地域性的、私人化的诗歌中涌现出来,如同所有成功的诗歌那样,成为了“寓言”,最终反映了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及它们的创作者的生活。此外,这类诗歌中的很多作品虽然是通俗的,它们仍然“发挥了作用”;他们摆脱了个别性,成为普遍性的例证;他们闪耀着确定的、普遍的意义。形式、语调、激情也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 译者注:原文用了小写的“i”,中文便加了引号。

对一个诗人而言——对作家也同样如此——措辞包含了几种成分,包括词语的发音、准确性,及其内涵——可以说,通过词语的选择我们才创造了风格。

声音问题在前面的章节中讨论过。我想我们也不需要详述诗歌用词准确的必要性。这样我们可以直接讨论措辞的第三种成分:词语的内涵。

如我已指出的,美国诗歌所赖以发展的诗歌实体携带着一种形式感,一种与日常世界的差异。格律结构是其组成部分之一,刻意为之的形式则是其组成部分之二。

有些当代诗歌——虽然不是所有的当代诗歌——其使用的措辞貌似讲究:它总体的语调是自然而然的,带着友善的亲密感;语言与日常语言并无明显区别。你会发现它的词语既不做作,也不特别正式。他们努力让这首诗清晰、可理解。

你会发现这些诗歌的词语以一种非常简单的秩序排列——完全不同于你自己使用词语的排列方式。你会发现一种不繁琐、不带偏见、不扭捏、不夸张的风格。你会发现其中绝大部分诗歌是词语的集合,朴素、动人,以简单、合宜的秩序排列。

你和这样的诗歌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可能是信任,乃至亲密。你感到这些诗歌也许就是为你而创作的。它们就像你从一个好朋友那里收到的信。

当然,这种亲密的语调并非偶然。它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作者希望它出现。虽然这类诗歌绝不是当代诗人所创作的唯一一类诗歌,但它肯定是主要风格之一,是有争议的主要风格之一。在这类语言朴素的诗歌中,诗人用高超的技巧和深思熟虑的语速,从“教授”角色变成了我们的同胞、邻人和朋友。

在这样的诗歌后存在一个确定的人,一个完全可被了解的人。事实上,诗歌的部分价值理性仿佛精确地向我们传递了作者的信息——无论这些事实是否真实——有时甚至向读者传递了作者最私密的生活细节。

“i am accused of tending to the past…”

i am accused of tending to the past

as if I made it,

as if I sculpted it

with my own hands. i did not.

this past was waiting for me

when I came,

a monstrous unnamed baby,

and i with my mother’s itch

took it to breast

and named it

History.

she is more human now,

learning language every day,

remembering faces, names and dates.

when she is strong enough to travel

on her own, beware, she will.

— Lucille Clifton

“‘我’[1]被指责偏爱过去……”

‘我’被指责偏爱过去,

仿佛是‘我’创造了它,

仿佛是‘我’用自己的手

雕刻了它。‘我’没有。

过去正等着‘我’,

当‘我’到来,

一个怪物似的无名婴儿,

‘我’连同我母亲的渴望

将它抱到胸前,

将它命名为

历史。

此刻她更像人类,

每天学习语言,

记住脸,名字和日期。

当她长大,能出门

独自旅行时,请当心,她一定会。

我在此并不评判这样一种写作风格到底好或者不好,我只想说,这种风格存在着——它是我们时代存在的普遍风格之一。它是这样一类诗歌:初学写作者非常喜欢读,然后喜欢模仿它。

我认为,诗歌后面这个“可被了解的”人可能有两种结论。这也许正是诗人存在的意义:以前是一个相当神秘的、遥远的人物,现在作为一个普通的、“可被了解的”人,鼓励许多读者期待着有朝一日他们自己也能创作诗歌。这个新的诗人概念是有吸引力的,我们的时代精神归根到底是参与式的。

我也怀疑这一诗人“版本”的适用性——诗歌作为一种坦率的、具有启示性的文字记录,并非一种时尚的激励,不是要鼓动人们大声说出他们的私生活和社会生活,去进行自我坦白。我这里要提到的例子包括女作家、非裔美国作家以及美国本土作家,他们的作品经常激昂地、强有力地展示性别或伦理观念。我并不认为这就是这类作品的全部意义;文学领域里的任何创新本来就必须从社会领域的星星之火中取得火源。但这是一个有趣的、甚至惊人的事实:当这些观点强烈地渴望发声时,正好有一种诗歌风格——就其技巧和语气而言——适合这一目的,它如此朴素,简洁,我相信它能激励一些从未尝试过创作更正式的诗歌的人们。

这类当代诗歌已然成型,有些诗人又用特别的方式在重新塑造它。这类诗歌中最优秀的作品从特定的、地域性的、私人化的诗歌中涌现出来,如同所有成功的诗歌那样,成为了“寓言”,最终反映了我们自己的生活,以及它们的创作者的生活。此外,这类诗歌中的很多作品虽然是通俗的,它们仍然“发挥了作用”;他们摆脱了个别性,成为普遍性的例证;他们闪耀着确定的、普遍的意义。形式、语调、激情也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1] 译者注:原文用了小写的“i”,中文便加了引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