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 指导、讨论、建议

指导、讨论、建议

一个研讨班有许多重要的途径可以帮助写作者。让我们探讨一下有哪些可能的途径。

首先,研讨班能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保证参与者掌握诗歌创作所必需的语言。没有这种语言,就很难进行有价值的讨论,或者进行得很缓慢——研讨班的成员无法轻松地、专业地谈论诗歌,他们也无法阅读和理解与诗学有关的书和文章。假如他们想在创作领域继续前进,他们就必须掌握这种语言。

其次,研讨班的成员可以使用日常语言进行讨论,彼此节省大量时间。我的意思是,可以节省好几年的时间!他们聚在一起,支持对方的努力,相互鼓励,当然,不是鼓励糟糕的创作。提升创作这一普遍目标赋予每个人一种义务:指出所讨论的作品中他们认为有效和无效的内容。

肯定会有意见分歧。研讨班的重点不是解决争端,而是尽可能详细、客观地审视每一个案例——依靠技术而非趣味去讨论整首诗或者某些段落——然后指出,为什么有的内容有效,有的内容无效,有人认为它可爱至极,或可怕至极。

研讨班的主题不是审美,而是参与者的写作技巧。

每个人使用一种可以理解的语言,大家一起细读作品,参与者能大量了解他们的普遍倾向和专业写作技巧——一个勤奋的作家,花费同样多的时间在研讨班上比独自创作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当然,在让某个人取得进步或发生变化之前,重要的是了解其作品。

研讨班可以做两件非常有效而实用的事情。

如我在本书开头所指出的:初学写作者没有理由不从模仿写作或练习中获益。在模仿或练习过程中,写作者旨在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探索一种专门的技巧,如其所是地去感受它,这时候,没有沉重的使命感,并非一定要创作一首真正的诗歌。在我教过的每个班级中,两三个练习周都产生了真正的收益,那样的创作成果常常是贫乏、笨拙的,但那种创作也是值得期待的,因为它是按照要求创作的。在纸上乱糟糟地写点东西原本就是无害的。关键是学生们通过针对性练习能摆脱他们已有的、顽固的习惯。他们明白了,自己无需遵循自己的创作惯性——还可以尝试其他的方法——还有无数的创作方法。

这样既有趣,也有益——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容易——去模仿知名诗人的作品,用惠特曼的长句去写“惠特曼似的诗”,或者去创作快速移动、灵巧展开的“威廉似的诗”,即是说,有意识地去处理声音、诗句、意象和措辞。通过这种练习,一个研讨班开始给创作者提供选择。研讨班不会给创作者提供专门技巧——这种技巧或许需要他在长久的孤独创作之后才可能获得。但是研讨班可以给创作者提供对技巧的理解——这是通向选择的大门,能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获得个性、权威以及力量。

运气、勤奋、自觉性及灵感,对于创作一首诗而言都是必需的。这是肯定的!然而,我认为,所有这些因素只是强化了对技术进行长久而深刻研究的必要性,因为,如果创作有赖于所有这些因素,那么带入其中的一点点技术或技巧肯定就能带来创作者的进步了。诗是一种态度,一种祈祷,它在纸上歌唱,它在纸上将自己唱响;它依靠天分和技术而存在。

研讨班的风险在于,它必然是由一群人所组成的,因而无法避免社交形式,处于一个群体中的人们自然希望彼此相处愉快,每个人都想被他人喜爱。每个人的创作都是自我的一面镜子。人们希望自己的诗歌被喜爱,哪怕获得的不是大声、持续的赞扬。如果我们不警惕,那么,这种得到喜爱的心理或许会决定我们写出什么样的诗,讨论什么样的诗。

一个创作者也许会放弃一些粗糙的但却是非比寻常的诗句,因为这些诗句要么没有得到群体的喜爱、要么因其粗糙的处理手法、因其不够完美而招致批评,即使它背后的理念是值得珍惜的。多么令人羞愧!我宁愿看到一首野心勃勃的、粗糙的诗,也不愿看到一首谨小慎微的、温驯的诗。我宁愿看到作者去探究它们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去接受它们,而不是通过“删除”或修改使它变得更容易被理解。删除不会教给我们任何东西。我想,指导者的责任在于保证学生们不会为了赢得一点点肯定的赞美而“阻挡他们的火焰”。

所有这些在研讨班上操作起来都会很困难。有时,在研讨班上,出于被喜欢的愿望(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仁慈的愿望),批评者放弃了批评。有人想赞美,有人想保持沉默。但是研讨班不能在沉默中进行。这时候,日常语言非常有用,通过不断强调技术问题,强调语言的建构,讨论才能继续,既不过分尖锐,也不过分沉闷,过分私人化。指出一首诗是失败的作品却不指出原因,这是无用的。如果要将多种选择放进学生的手中,讨论就必须超越倾向性,超越个人趣味,这是指导者的另一个职责——批评必须使用热情而非失望的语调。但是,研讨班上所有的意见都会带来帮助,每个人都应了解这种语言,并且抱有总体上是热情的态度,这种态度包括耐心、专注,并无限忠实于每个写作者的意图。

研讨班最大的优点在于,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他们能改变,能写的更好,能用不同于他们已经掌握并擅长的方法去写,这常常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与此相比,所有的危险都不值一提。看到人们超越他们自定的能力限度,这会带来极大的愉悦。

这也是研讨班的快乐之源:每个人都成为了那种美好时刻的一部分,最终出现了一首精致的、形式完美的诗歌,而在此之前只有争论和词语的纠结。我们都是这个奇迹的一小部分,它不仅是依靠运气、灵感乃至偶然诞生的,而且还依靠了这样一些因素:技巧知识和勤奋工作,这些因素也许稍显乏味,但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支撑着诗歌流动的、妙不可言的光:它们是河水的基石。

一个研讨班有许多重要的途径可以帮助写作者。让我们探讨一下有哪些可能的途径。

首先,研讨班能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保证参与者掌握诗歌创作所必需的语言。没有这种语言,就很难进行有价值的讨论,或者进行得很缓慢——研讨班的成员无法轻松地、专业地谈论诗歌,他们也无法阅读和理解与诗学有关的书和文章。假如他们想在创作领域继续前进,他们就必须掌握这种语言。

其次,研讨班的成员可以使用日常语言进行讨论,彼此节省大量时间。我的意思是,可以节省好几年的时间!他们聚在一起,支持对方的努力,相互鼓励,当然,不是鼓励糟糕的创作。提升创作这一普遍目标赋予每个人一种义务:指出所讨论的作品中他们认为有效和无效的内容。

肯定会有意见分歧。研讨班的重点不是解决争端,而是尽可能详细、客观地审视每一个案例——依靠技术而非趣味去讨论整首诗或者某些段落——然后指出,为什么有的内容有效,有的内容无效,有人认为它可爱至极,或可怕至极。

研讨班的主题不是审美,而是参与者的写作技巧。

每个人使用一种可以理解的语言,大家一起细读作品,参与者能大量了解他们的普遍倾向和专业写作技巧——一个勤奋的作家,花费同样多的时间在研讨班上比独自创作学到的东西会更多。

当然,在让某个人取得进步或发生变化之前,重要的是了解其作品。

研讨班可以做两件非常有效而实用的事情。

如我在本书开头所指出的:初学写作者没有理由不从模仿写作或练习中获益。在模仿或练习过程中,写作者旨在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探索一种专门的技巧,如其所是地去感受它,这时候,没有沉重的使命感,并非一定要创作一首真正的诗歌。在我教过的每个班级中,两三个练习周都产生了真正的收益,那样的创作成果常常是贫乏、笨拙的,但那种创作也是值得期待的,因为它是按照要求创作的。在纸上乱糟糟地写点东西原本就是无害的。关键是学生们通过针对性练习能摆脱他们已有的、顽固的习惯。他们明白了,自己无需遵循自己的创作惯性——还可以尝试其他的方法——还有无数的创作方法。

这样既有趣,也有益——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容易——去模仿知名诗人的作品,用惠特曼的长句去写“惠特曼似的诗”,或者去创作快速移动、灵巧展开的“威廉似的诗”,即是说,有意识地去处理声音、诗句、意象和措辞。通过这种练习,一个研讨班开始给创作者提供选择。研讨班不会给创作者提供专门技巧——这种技巧或许需要他在长久的孤独创作之后才可能获得。但是研讨班可以给创作者提供对技巧的理解——这是通向选择的大门,能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获得个性、权威以及力量。

运气、勤奋、自觉性及灵感,对于创作一首诗而言都是必需的。这是肯定的!然而,我认为,所有这些因素只是强化了对技术进行长久而深刻研究的必要性,因为,如果创作有赖于所有这些因素,那么带入其中的一点点技术或技巧肯定就能带来创作者的进步了。诗是一种态度,一种祈祷,它在纸上歌唱,它在纸上将自己唱响;它依靠天分和技术而存在。

研讨班的风险在于,它必然是由一群人所组成的,因而无法避免社交形式,处于一个群体中的人们自然希望彼此相处愉快,每个人都想被他人喜爱。每个人的创作都是自我的一面镜子。人们希望自己的诗歌被喜爱,哪怕获得的不是大声、持续的赞扬。如果我们不警惕,那么,这种得到喜爱的心理或许会决定我们写出什么样的诗,讨论什么样的诗。

一个创作者也许会放弃一些粗糙的但却是非比寻常的诗句,因为这些诗句要么没有得到群体的喜爱、要么因其粗糙的处理手法、因其不够完美而招致批评,即使它背后的理念是值得珍惜的。多么令人羞愧!我宁愿看到一首野心勃勃的、粗糙的诗,也不愿看到一首谨小慎微的、温驯的诗。我宁愿看到作者去探究它们存在的问题,尽可能去接受它们,而不是通过“删除”或修改使它变得更容易被理解。删除不会教给我们任何东西。我想,指导者的责任在于保证学生们不会为了赢得一点点肯定的赞美而“阻挡他们的火焰”。

所有这些在研讨班上操作起来都会很困难。有时,在研讨班上,出于被喜欢的愿望(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仁慈的愿望),批评者放弃了批评。有人想赞美,有人想保持沉默。但是研讨班不能在沉默中进行。这时候,日常语言非常有用,通过不断强调技术问题,强调语言的建构,讨论才能继续,既不过分尖锐,也不过分沉闷,过分私人化。指出一首诗是失败的作品却不指出原因,这是无用的。如果要将多种选择放进学生的手中,讨论就必须超越倾向性,超越个人趣味,这是指导者的另一个职责——批评必须使用热情而非失望的语调。但是,研讨班上所有的意见都会带来帮助,每个人都应了解这种语言,并且抱有总体上是热情的态度,这种态度包括耐心、专注,并无限忠实于每个写作者的意图。

研讨班最大的优点在于,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他们能改变,能写的更好,能用不同于他们已经掌握并擅长的方法去写,这常常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与此相比,所有的危险都不值一提。看到人们超越他们自定的能力限度,这会带来极大的愉悦。

这也是研讨班的快乐之源:每个人都成为了那种美好时刻的一部分,最终出现了一首精致的、形式完美的诗歌,而在此之前只有争论和词语的纠结。我们都是这个奇迹的一小部分,它不仅是依靠运气、灵感乃至偶然诞生的,而且还依靠了这样一些因素:技巧知识和勤奋工作,这些因素也许稍显乏味,但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支撑着诗歌流动的、妙不可言的光:它们是河水的基石。